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55 点击次数:53
凌晨两点的电脑屏幕前,一杯咖啡支撑着又一个通宵——这是多少程序员的日常?可当健康轰然崩塌,那些用熬夜换来的代码与薪资,还剩下多少意义?
2025年初春,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吴伟(化名)在连续加班72小时后突然倒地。同事回忆:"他当时还在改bug,突然说头疼,接着就呕吐不止"。
送医后,CT显示脑干出血3.5毫升,这个仅核桃大小的区域控制着呼吸心跳,出血量超过5毫升死亡率高达80%。在ICU插管抢救的28天里,他的妻子收到三张病危通知书。
出身农村的吴伟是亲友眼中的"逆袭典范"。2015年从二本院校计算机系毕业,靠自学大数据技术挤进一线大厂。
同事形容他"像台永动机":为赶项目曾连续三个月凌晨3点下班,最拼时同时接4个外包项目。体检报告上的高血压和脂肪肝被他塞进抽屉,"房贷每月1万2,女儿刚上幼儿园,不敢停"成了口头禅。
脱离危险后,吴伟的右侧身体失去知觉,语言功能受损。在康复医院,他见到更多年轻病友:32岁猝死未遂的产品经理、28岁腰椎瘫痪的UI设计师。"我们都在用健康赌明天,但庄家永远是资本。"
他在社交平台写道。这条动态引发20万+转发,评论区形成鲜明对立:有人感慨"996是慢性自杀",也有人反驳"不拼连病都看不起"。
类似案例并非孤例。2024年某知名电商平台28岁员工猝死后,其家属公开的聊天记录显示,死者生前连续618大促期间日均工作18小时。更早的2023年,某短视频公司被曝安装厕所信号屏蔽器防止员工"带薪如厕"。
中国医师协会数据显示,IT行业过劳肥发生率超60%,颈椎病患病率达82%。
如今吴伟通过针灸恢复部分行动能力,转型做技术类自媒体。他拍摄的《瘫痪程序员康复日记》系列视频获百万播放,却遭部分网友质疑"卖惨营销"。对此他回应:"如果我的教训能让一个人放下键盘去睡觉,就值了。"
这场意外撕开了互联网光鲜表象下的残酷真相:当"奋斗"异化为"透支",究竟是谁在获益?那些深夜亮着的显示屏,照见的或许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困境。你在工作中经历过"拿命换钱"的时刻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。